本站支持IPv6

亚洲必赢国际437app

时政要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 正文

接续奋斗启新程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甘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更新:2024年02月20日 16:55 点击:[]

甘肃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各级干部尽锐出战、全省上下攻坚克难,举全省之力攻下了“绝对贫困”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多年的堡垒。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陇原儿女来说,需要接续新的奋斗。

3年多时间里,甘肃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性任务和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工作布局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干部配备上优先安排,保持工作强度、力度和精度,扎实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维护好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成就。

固成果 防止返贫守底线

新年伊始,数百名积石山县青年已经坐飞机、乘火车抵达厦门,开始了新的生活。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临夏州人社部门积极推行“免审即享”政策,精简优化奖补申请程序,全面落实交通补助、稳岗补贴等就业奖补政策,与厦门市积极对接劳务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务输转协作等工作,最大限度扩大岗位供给,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在受灾最为严重的大河家镇,临街店铺已经陆续开门营业,灾区群众在整齐划一的活动板房里安度春节。

“搬进活动板房,老人孩子不受冻,年轻人才能安心出去打工。”在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安置点,村支书马成忠忙着登记有外出务工需求的人员。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甘肃调集各方力量紧急驰援,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春节前夕,大河村广场上搭建起135间活动板房,让586户孤寡老人和孕妇儿童有了“安身之所”。像这样的安置点,大河家镇一共有5个。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不返贫,不掉队,甘肃开通防返贫监测帮扶“绿色通道”,对因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全部纳入监测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安置点的一处空地上,当地政府为受灾群众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正在开展,数十位青年正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实操钢筋工、水泥工课程。

“很多年轻人利用这段时间学一门手艺,不仅能亲手重建家园,还能提高以后出门务工的收入。”马成忠说,政府重视、干部尽心、群众有劲,自己也有信心带领大家重建家园,开始更美好的新生活。

去年年初,甘肃中东部地区连续遭受低温冻害;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多次出现风雹洪涝灾害;7月后,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区域性干旱……

无情的天灾并没有减缓陇原儿女迈向美好新生活的步伐。甘肃加强统筹调度、立体施策,落实农业保险赔款,将出现风险的受灾群众全部纳入监测帮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72.9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做到了大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

要答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道题,需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各部门各级各地整体发力,社会各界共同解题。

对标中央要求,甘肃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分管负责同志一线督导。省人大开展“甘肃人大助力乡村振兴”五个一行动,省政协围绕巩固成果和乡村振兴积极协商建言,多层面多渠道监督推动有效衔接重点工作落实。

以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甘肃采取聘请国家第三方机构暗访调研、会计事务所随机核查资金、市县之间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和成效,将“严”和“实”贯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全过程。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甘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2023年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7.14亿元,市县投入只增不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将我省列入全国2个“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试点省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研发推广“一键报贫”机制,设计“一码通”,群众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仅填写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四项信息即可完成申报,1.22万人通过“一键报贫”纳为监测对象,实现全省常住农户申报全覆盖。

强产业 快马加鞭不下鞍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主心骨”,过去几年里,甘肃通过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让群众脱贫摘帽增收致富。

一张蓝图绘到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育一方更优质的产业养一方人?

甘肃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全部进入国家级产业集群,创建9个国家级、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脱贫县形成了2至3个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

人勤产业旺,趁着好天气,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村民包正祥一家人忙着分拣中药材。从脱贫户到中药材种植大户,这几年,包正祥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药材苦,日子甜。罗家磨村党支部书记李洁白介绍,依托中药材产业发展,全村7600亩耕地有一半都种上了中药材。

土地流转、土壤改良、标准化生产、种球繁育、冷藏保鲜库建设……兰州市七里河区从多角度扶持百合产业发展,逐步使百合特色扶贫产业提档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依托农业产业基础,七里河区建立“科研+政府+企业”模式,搭建线上直播平台开设“青春助农乡村振兴”直播助农活动,创新百合推广方式,进一步提升百合知名度,让七里河百合成功“出圈”。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甘肃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兄弟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倾力相助。

津甘、鲁甘两地携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协作发展格局,甘肃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山东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2023年签约项目116个、签约金额316亿元。

天津、山东两省市和3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保持投入力度不减,三年累计投入援甘资金115亿元,消费帮扶219亿元。借鉴东部经验,甘肃实施“一县一园”和“百村振兴计划”,共建产业园83个,打造“百村振兴”示范村251个。

促增收 幸福生活有奔头

作为粉丝量近50万的农村电商“网红”,陇南市徽县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倩娟手把手教蜂农、茶农、中药材种植户等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带动周边群众通过电商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能人带农人”,电商模式在陇南广袤农村形成“广场舞”效应,许多外出创业、务工的青年,带着技术、经验和创意回到家乡发展。

如今,全省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累计达到2607个,吸纳就业10万人。甘肃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197.79万户904.29亿元,贷款户数和余额居全国第一。

省外输转结合省内拓岗,甘肃输转脱贫劳动力200万人,选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6.6万名、创新设立乡村“快递小哥”公益性岗位1.02万个。

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长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

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甘肃启动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组织25.1万名党员领导干部与26.31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特困人员结对认亲,帮办实事22万余件、资助资金5164万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甘肃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召开2023美丽乡村国际论坛和“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打造一批“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第一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已经授牌。

沐风栉雨,再启新程。在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青山绿水间,在陇原脱贫群众追逐幸福的脚步中,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逐笔绘就。(记者洪文泉)

Baidu
sogou